养生资讯

养生资讯

主页 > 养生资讯 >

小暑至,盛夏始!健脾祛湿很重要

文章来源:未知  点击数:  发布时间:2024-07-08

小暑至,盛夏始!健脾祛湿很重要,这些养生方法消暑宁心

摘自—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 

       编者按:7月6日进入小暑节气。小暑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一个节气,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,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。此时既高温炎热,也降水增多,甚至可能出现大暴雨、雷击等现象。民谚“小暑大暑,上蒸下煮”,正是对全年最闷热气候的生动描述。暑湿交蒸时节,如何调摄养生,安然度夏?看看中医专家给出的锦囊妙计。

 
 
 小暑饮食及养生原则   
广东省中医院唐丽娟

       小暑将至,炎炎似火的盛夏正式登场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暑,热也。就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小也。”意指这个时节暑气上升,气候炎热,但还没有热到极点。俗话说“热在三伏”,小暑时期正是伏天的开始。

       小暑节气的气候特点是天气炎热、雷暴增多,是全年降水量较多的一个节气。在南方地区,还是台风多发时段,往往会出现风云突变的异常气候,暑热和雨水交替。这个时候雨热同期、高温潮湿,人体内守的阳气很容易浮越在外,气温的升高也会导致心烦气躁,户外活动常常使人汗流浃背,适量出汗可以散热清心,但大汗则会导致气随津泄,伤气又伤阴。因此,出汗后适时补充水液,但不能贪食生冷,否则更伤阳气。小暑时节,虽暑气未极但暑湿俱盛,此时调理养生的重点是消暑宁心、健脾祛湿。

 小暑怎么吃 

       食海蜇,消积润肠

      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和利用海蜇的国家,西晋张华在《博物志》就有食用海蜇的记录。海蜇具有清热化痰、消积润肠的功效,将海蜇与黄瓜、蒜、香菜等一起凉拌食用,无疑是小暑时节解暑开胃的佳品。

       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

       许多地方有小暑“食新”的习俗,即尝新米、喝新酒。据说“吃新”也可称作“吃辛”,即在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,将新黍去皮烹粥,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同食,所以民间有“小暑吃黍,大暑吃谷”之说。

       小暑黄鳝赛人参

       黄鳝生于水岸泥窟之中,以小暑前后一个月的鳝鱼最为滋补味美。黄鳝味甘、性温,具有补中益气、补肝脾、除风湿、强筋骨等功效,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一定作用。

       吃伏羊

       此外,“吃伏羊”也是小暑常见的习俗。入伏吃羊肉,称为“吃伏羊”,这种习俗历史悠久,江苏徐州有民谣唱道“六月六接姑娘,新麦饼羊肉汤”,民间也有“彭城伏羊一碗汤,不用神医开药方”之说法。

 药膳方推荐 

       猪脊骨煲

       材料:猪脊骨500克,玉米1个,虫草花40克,西洋参10克,红枣2~3枚,精盐适量。

       制作方法:猪脊骨洗净,敲开,放入沸水中焯水备用,玉米切块备用。所有食材一起放入锅中,加清水1750毫升(约7碗水量),武火煮沸后改为小火煲一个半小时,加入适量精盐调味即可。此为3~4人量。

       功效:补气、健脾、生津。

 中医养生招 

       养生“呵”字功

       操作方法:开始练习时,双脚分开站立,与肩同宽。两膝微屈,头正颈直,含胸收腹,直腰拔背。两手臂自然下垂,两腋虚空,肘微屈,两手掌轻靠于大腿外侧。全身放松,两眼微开,平视前方。身体虚弱者,也可采用坐位。练功时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:用鼻自然吸气;用口呼气,呼气时收腹、提肛,人体重心略向后移,脚跟着力,足趾轻微点地,轻轻发出“呵”声。

       功效:“呵”字功可补中益气、生津止汗、养心宁神,适合出汗过多、失眠健忘、烦躁者。

       艾灸除心烦

       选穴:脾俞穴、腕骨穴。脾俞穴在背部,第11胸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1.5寸,具有调补脾气的功效。腕骨穴在腕后内侧,第5掌骨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凹陷中。

       操作方法:将点燃的艾条置于离皮肤2~3厘米处,进行熏灸。每个穴位灸10~15分钟,1周灸2~3次。

       功效:健脾、清心、除烦。《黄帝内经》曰“长夏善病洞泄寒中”,夏天若过食寒凉,伤了脾脏的阳气,就容易致使寒邪侵入体内深处种下病根,导致一些难治症状。夏季炎热,人体大量排汗,易耗伤津液,且由于闷热,人体容易消耗元气,气阴虚者更易被夏季困乏所侵袭。此时用艾灸脾俞穴、腕骨穴可固护阳气、清心除烦。
 
 避暑养阳莫贪凉 
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涛

       小暑、大暑是全年中最炎热的两个节气。在这炎热的时候,非常适宜养护自身阳气。中医学理论认为,自然环境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。小暑阳气鼎盛,人们需及时调整日常生活习惯,遵循自然规律,以保持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,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。想在小暑时养好阳,吃、穿、住、行都需要特别注意。

 补水消暑 不可贪凉 

       天热出汗过多时,需要及时补充水分,可以饮用绿豆汤、菊花茶来清热解暑。但要注意夏季消暑不可贪凉,否则稍不注意,寒邪就会乘虚而入,从而损伤脾胃阳气。

       小暑期间正值入伏,入伏后,三伏贴、三伏灸等中医外治法对祛除体内寒邪、湿邪的效果显著,也是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理念的体现。

 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 

       小暑后,白昼时间较长,这时可适当晚睡早起。建议晚上10:00~11:00间入睡,早上5:30~6:30 起床。中午可以小憩,但时间尽量控制在30分钟左右,以免影响晚上睡眠。在夜间休息时,留心室温不可过低,尽量选取质地轻薄、柔软的卧具,做好腹部的保暖,要做到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”。此外,晚上睡觉时,风扇、空调不可直接吹头,以免风寒从头部侵入,损伤人体的阳气,对健康造成危害。

 按摩穴位 自醒解乏 

       小暑炎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头晕头昏、无精打采。这是因为暑多夹湿,易导致四肢困倦、头晕乏力等症状。如果存在这些症状,可以通过自我按摩进行调理。

       太阳穴

       位置:位于头部,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,向外约一横指的凹陷处。

       具体方法:用双手食指或拇指置于两侧太阳穴,轻轻按揉,持续30秒。注意不可用力过度,以有酸胀感为宜。

       功效:按摩此穴能提神,还可缓解头痛症状。

       百会穴

       位置:在头部,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。

       具体方法:双手食指叠按于百会穴,缓缓用力,以有酸胀感为宜。持续30秒,反复5次。

       功效: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、升举阳气。

       风池穴

       位置:在项部,枕骨之下,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。

       具体方法:身体正直,头向后仰,将双手拇指分别放置于风池穴两侧。轻轻按揉1分钟,以有酸胀感为宜。

       功效:按摩此穴可提神醒脑、缓解眼部疲劳。

       运动避高温 炎夏防中暑

       在小暑高温天气中,人体本身的热量消耗就很大,如果在高温下活动,更易引起中暑,所以最好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时运动,也可在家中做瑜伽、太极拳等运动。游泳也是非常适合在夏天进行的运动,不仅能锻炼身体、防暑消夏,还能增强呼吸系统、心血管系统功能。
 
 
 
 
 
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
2024年7月8日     
 

上一篇:冬瓜是夏日第一排水瓜,清热除湿不妨试试它~ 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中药想要药效好,正确的煎煮方法很重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