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生资讯

养生资讯

主页 > 养生资讯 >

消暑热与祛风寒并行!大暑养生妙招和药膳

文章来源:未知  点击数:  发布时间:2024-07-22

消暑热与祛风寒并行!大暑养生妙招和药膳快收藏~

摘自—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 
 
       编者按:俗话说“小暑不算热,大暑三伏天”,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,骄阳灼灼,酷热难耐。中医历来注重“天人合一”的养生观念,大暑作为一年中阳气达到鼎盛,由阳转阴的时节,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节点。此时节应该如何顺应天时、合理养生呢?一起来看专家带来的中医养生妙招。
 
 
 一 大暑:消暑热与祛风寒并行
文| 广东省中医院 唐丽娟

       小暑时天气开始炎热,到了大暑更是酷热蒸人。特别是在中午时分,除了会感受到太阳直射的火热,地面还会传来一阵阵蒸腾上来的热气,使人汗流浃背。且大暑节气亦处于汛期,民间有“小暑大暑,淹死老鼠”的谚语,说明在大小暑这两个节气里降雨频繁,汛、涝最多,在南方又是台风多雨的季节。大雨过后,土地变得湿润起来,道路也出现一个个小水坑,乌云散开,火热的太阳再次出现,直接照射在湿漉漉的地面上,此时在潮湿的空气中夹杂着一股股暑热之气,让人浑身不自在,闷热得难受。

       若此时贪图一时的凉快而直吹风扇或者空调,很容易被风寒之邪入侵,加上湿邪作祟,风、寒、湿三邪合并,不仅容易引发感冒,还会使人疲倦乏力、产生昏沉感,更有甚者会出现关节痛。那么大暑时节该如何健康度夏,又有什么消暑民俗?下面一起来看看。
 
 大暑民俗 
 
 仙草龟苓膏,暑热消一消 

       在广东、广西、台湾等地生长着一种植物,因其神奇的祛暑功效,被誉为“仙草”,又名凉粉草、仙人草。它是一种常用的药食两用食材,具有清暑、解渴、除热毒的功效。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,人们通常将该植株晒干后煎煮,用煎汁与米浆混合煮熟,冷却后即成黑色胶状物,质韧而软,以糖拌之,便成了烧仙草。在炎热的夏天,一碗冰冰凉凉的烧仙草下肚,沁人心脾,可谓消暑“利器”。民谚亦云:“六月大暑吃仙草,活如神仙不会老。”

       另外,珠江三角洲地区流行的另一种小吃龟苓膏,与烧仙草的外观、口味极为相似,它主要以龟甲和土茯苓为原料,再配生地黄等药物精制而成,同样具有清热解毒、滋阴养颜的功效。

 
 喝暑羊,夏天热着过 

       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(即喝羊肉汤)的习俗。羊肉可以补虚祛寒、温补气血,在三伏天以辣椒油、醋、蒜调味羊肉汤饮用,在温补气血的同时,还通过发汗的方式带走体内寒湿。
 
 过“半年节”,吃“半年圆” 

       在福建、台湾地区有过“半年节”的民俗,由于大暑在农历的六月,全年即将过半,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,全家会一起吃“半年圆”。“半年圆”是用糯米粉做成的,通常制成红白两色,以豆沙等材料做馅儿,煮成甜食来品尝,象征团圆与甜蜜,可以起到健脾开胃、生津止汗的作用。
 
 养生妙招 
 
 泡脚祛“人造风寒” 

       材料:艾叶20克,生姜20克,花椒20克,粗盐30克。

       功效:温经通络,散寒助阳。

       操作方法:将上述药物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清水煎煮30~40分钟。取药汁倒入泡脚盆中,待温时(水温45℃左右为宜)开始泡脚,睡前沐足10~15分钟,1周2~4次。

 
 醒神回阳操 

       部位:百会穴、头皮。

       功效:开窍,醒神,回阳。

       操作方法:先用拇指按揉百会穴(在头部,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),按揉约5分钟,以酸胀为度。然后将手腕充分放松,用五指指腹拍打头皮,每次拍打5~10分钟,每日拍打3~5次。

 
 二 养生三药膳 
文|北京市延庆区妇幼保健院 周文清

       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,二十四节气作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,一直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百姓日常生活。中医历来重视节气养生,在一年中最为炎热的大暑时节,要做好护阳、祛湿、生津三件事,才能不生病、少生病。
 
 护阳:姜汁藕片 

       “暑”是炎热的意思,大暑相对小暑更加炎热,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、最炎热的时期,也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。《黄帝内经·四气调神论》中便有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。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”的记载,指出春夏要注意顾护体内的阳气。

       大暑时节,热气逼人,人体阳气浮散于表,腠理开泄。若避暑不当,汗出当风或空调温度过低,可能导致风寒乘虚而入,伤及阳气。此外,过食寒凉同样会伤及脾胃阳气,导致倦怠乏力、大便稀溏、食欲不振等症状的出现。针对这种情况,推荐食用姜汁藕片。

       材料:莲藕500克,姜75克,香油10克,醋20克,盐2克,酱油10克

       做法:将藕洗净去皮,切成3毫米左右厚的片;姜去皮,切成末;碗内放入醋、酱油、香油,调成汁待用。锅内加清水烧沸,将藕烫一下,捞入盆中,加姜末、盐拌匀,用盘子盖上,焖2分钟,再装入盘内,然后浇上调味汁即成。

       功效:温胃健脾。俗话说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生姜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,其性微温、味辛,入肺、脾、胃经,有解表散寒、温中止呕等功效,能温胃健脾,帮助脾胃阳虚的纳谷不佳者增进食欲、促进消化。

 
 祛湿:淮山芡实薏苡仁汤 

       《灵素节注类编》中提出“暑由火湿二气合化故也”,《时病论》中亦有“春雨潇潇,夏雨淋淋,秋雨霏霏,冬雨纷纷,人感之者,皆为湿病”的论述。大暑时节降雨颇多,湿邪也常作祟,人们感受暑湿会出现不同的症状。《仁术便览》中说:“长夏湿热蒸人,人感之四肢困倦,精神减少,懒于动作,胸满气促,肢节疼痛,或气高而喘,身热而烦,心下膨闷,小便黄而数,大便溏而频,或痢或泻,不思饮食,自汗体虚。”就是说,人们感受暑湿常常出现头身困重、少气懒言、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。针对这种情况,推荐淮山芡实薏苡仁汤。这道药膳不仅味美,也有不错的祛湿效果。

       材料:淮山药20克,芡实15克,薏苡仁30克,黄芪15克,猪排骨150克,盐适量。

       做法:淮山药用水浸泡,薏苡仁用锅炒至微黄,排骨洗净切块,芡实、黄芪用清水洗净。将全部材料放进汤煲内,煲一个半小时,然后加入适量盐调味即可。

       功效:健脾祛湿,适合脾虚湿重、精神不振、大便稀溏者。

 
 生津:酸梅汤 

       暑性升散,可致人体腠理开泄而多汗。正常的汗出属于生理现象,有助于人体散热,而大汗淋漓则易耗伤人体津液,《本草求真》中便有“暑热伤津,津和而暑无不和矣”的记载。伤津者临床可表现为口渴喜饮、皮肤干燥、舌干少津、咽干、鼻干、大便干燥、小便短少等症状。

       中医认为,酸甘化阴,味酸的药物与味甘的药物同用,可滋阴生津,如乌梅配甘草,故生津润燥推荐饮用酸梅汤。

       材料乌梅6克,山楂3克,陈皮3克,甘草2克,冰糖适量。

       做法:将乌梅、山楂、陈皮、甘草洗净后,放入砂锅中,加入清水浸泡1小时以上,然后大火煮开,小火再煮40分钟,最后加入冰糖,再煮10分钟。关火后过滤除渣,放凉后倒入容器,即可饮用。

       功效:生津止渴,清暑开胃,消食解腻。
 
 
 

 
北京中医疑难病研究会
2024年7月22日    
 

上一篇:入伏后湿热最重,这样出点汗,排湿气、解暑气         下一篇:中伏来了,湿气重则百病生!祛湿先除这“六害